“两个结合”研究

  • 论中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聂艳秀;邱仁富;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担当则国家有希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伟业迫切需要当代中国青年发挥关键作用。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国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起到了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培养好中国青年、发挥好中国青年的作用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创造人间伟业的重要经验。以史为鉴,进入新时代,立足百年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引导广大青年挺膺担当、接续奋斗,展现新作为、新担当:要与党同心,在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胜信念中增强使命担当;要与己同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创造中锤炼过硬本领;要与民同行,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甘于奉献;要与国同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实现过程中砥砺奋进、团结奋斗。汇聚广大青年的信心和力量,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展现责任担当。

    2025年04期 v.42;No.20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大思政课”研究

  •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

    陈宗章;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做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要凝聚思想共识,在基本理念上坚持一体化与差异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路径上,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系统谋划,优化顶层设计;二是促进主体间协同联动,打造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三是建设优质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发展。由此,可在新时代背景下顺利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20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付红梅;李会军;

    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是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以中国传统关怀思想为力量根基、以关怀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而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核心教学目标,构建了“五维关怀”项目化实践内容体系,探索应用了人本关怀式教学方法,设计实施了“八环”关怀教学活动流程,采用了过程性成长电子档案袋方式进行评价反馈,并通过情感浸润式实践体验、个性化递进式成长支持和全链条多维度关怀反馈,让学生在关怀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关怀,认同和感悟理论,获得精神升华和能力提升,而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建设关怀型教学环境是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的重要保障。

    2025年04期 v.42;No.20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大学生国家网络安全教育优化探论

    易学尧;谢长志;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络安全教育作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可或缺的一环,需重点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要以高校为基础,构建出一条更具创新性与建设性的优化路径:以“转”“推”“提”深化高校国家网络安全教育;用“做”“培”“引”强化大学生国家网络安全认知;借“加”“促”“夯”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以期在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为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创新性的有效建议。

    2025年04期 v.42;No.20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政治·哲学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

    金梦兰;甄嘉熠;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无比丰富的原则性论断、原理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要求下应运而生,并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现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把握文化社会功能的规律性,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工具引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205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系统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探析

    彭抗洪;

    整体性视域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生成有着全面完整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其构成包括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目标定位要素以及价值导向要素、实践路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完整的历史轨迹和宏大的理论架构,使其呈现出整体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理论特质。只有从整体性视域出发予以理解和阐释,才能全面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系统整体的完整立体画像,才能全面认识和掌握其内在精髓与核心要义。

    2025年04期 v.42;No.205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文化

  • 女性共同体的焚毁——萧笛《闺密有毒》的叙事艺术及深层意蕴

    黄大军;

    《闺密有毒》是黑龙江作家萧笛对女性共同体进行解构与质询的小说新作。《闺密有毒》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叙事特色鲜明,形成了事件性、空间性与隐喻性三位一体的叙事策略,不仅拓展了闺蜜题材的创作视域,还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与思想锐度。小说展现了新时代闺蜜之间相爱相杀的生活场景,并将批判视角延伸至社会与世界层面,承载着作家对传统道德与美好人性的深沉缅怀,以及对当下社会伦理文化的浓重忧思。小说以生存根基的重建为契机,实现了从疾病隐喻到疾病治愈的探索之旅,从而在疾病叙事的厚重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5年04期 v.42;No.205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中华博物学的时空传承——《中华博物通考》与中华博物学现代转型探究

    王化文;

    中华博物学是中国古典知识体系的重要分支,它以“人文与自然交融”为核心特质,形成于先秦典籍的物候记载与名物训诂传统,历经汉唐类书编纂、宋明考据整合,构建了“天—地—人—物”关联认知的独特范式。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分类体系的引入虽推动了学科精细化发展,但也导致传统博物学的整体性思维被割裂,人文与自然互渗的认知传统逐渐式微,面临术语消亡、知识断层与文化认同危机。对此,《中华博物通考》通过“天—地—人—物”四维框架整合传统知识体系,结合训诂学与现代科学分类,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弥合古今认知鸿沟。该著作填补了综合性博物典籍的空白,其方法论革新为学科重建提供了范例,推动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转化,对复兴本土学术话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5年04期 v.42;No.205 48-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边城》的文学史书写历程

    陈鸣镝;

    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边城》的文学史书写历程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仅能探析文学评论与社会时代之间的张力,亦能辨明文学史书写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取得的成就。通过整合归纳、结合时代背景的方法,能够清楚地看到《边城》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史书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于纠偏中向好迈进:1949—1978年,《边城》的文学史书写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样态;新时期的改革使《边城》迎来了再评价和被肯定的局面;进入新世纪,《边城》的多元评价与本土特色,凸显出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创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25年04期 v.42;No.20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经济·管理

  • 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机制探究——基于消费者使用意愿模型

    黄耿桦;黄建;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作为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正致力于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因此,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以湖南益阳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消费者使用意愿模型,并揭示了多主体交互对市场渗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品牌形象、产品性能和情感连接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的核心驱动因素。对此,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优化与品牌价值传播可有效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意愿,进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205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对策分析

    尹晓奔;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立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特点,进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利于推动地方发展,但在其转化过程中,仍面临着政策协同困境、技术赋能短板及市场化瓶颈等问题。基于此,可从以下方面构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系统性转化路径:一是顶层设计,构建“红色+”协同治理体系;二是科技与文化双赋能,激活资源传播力;三是基层共建,培育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以上举措有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从“保护利用”向“价值增值”的跃升,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025年04期 v.42;No.20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价值机理、现实困境和破解路径

    夏小华;周蒙蒙;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赓续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保护文化生态,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完善文化治理,助推乡村治理有效。然而,当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仍存在特色内容缺乏、数字载体支撑不足、人才储备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结合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发展措施:以“文化+创意”打造乡村特色品牌;以“文化+数字”搭建乡村网格平台;以“文化+人才”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这些措施可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5年04期 v.42;No.205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组织支持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陈坤;代雅文;

    在政府治理体系中,基层公务员作为政策落实与事务执行的关键主体,承担着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职能。然而,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议题。研究以安徽省362名基层公务员为样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探究其公共服务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基层公务员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且公共服务动机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即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进一步分析发现,组织支持感与自我效能感在公共服务动机与职业倦怠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可从公务员遴选、培训、考核等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为公共部门优化人才管理、缓解职业倦怠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2;No.20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共生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景区的分析

    王海松;肖霞;

    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为生态农场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有效路径。基于此,以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景区为案例,依据共生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结构化数据分析,总结了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共生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共生系统包含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且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动态演进特征;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机制及其内涵维度具有阶段性特点。紫鹊界梯田景区通过乡村基层组织的引领,采用特色经营模式,注重新技术应用,有效促进了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205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教育·教学

  • 论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主体性重构

    李玲军;

    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劳动教育呈现出一定的异化趋势,出现了工具化、惩罚化、窄化以及文化主体性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及其文化价值的体现。从马克思异化理论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出发,发现家庭劳动教育异化生成的深层机制在于认知偏差与观念滞后、结构性矛盾和育人机制不协调。为此,家庭劳动教育需以价值回归、素养重构与场域协同为途径,通过建立劳动自主性的价值坐标系、构建参与式劳动教育生态以及形成主体发展的支持网络,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文化主体性重构与家庭劳动教育系统性修复。

    2025年04期 v.42;No.205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扩招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郭晓燕;胡泉雨;

    在教育环境信息化的背景下,自我导向学习对来源广泛、背景多元的高职扩招生群体至关重要。对此,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分析高职扩招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可为后续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扩招生虽然普遍具有自我导向学习意识,但他们的实际能力较为薄弱,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在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方面,其认知与应用不足。此外,尽管信息技术已经普及,但高职扩招生的资料查找能力仍需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实际,从政策、资源、教学等多个环节入手,强化扩招生的自我导向学习意识,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构建符合实际的自我导向学习平台,为扩招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4期 v.42;No.205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新工科背景下“研赛创”协同育人模式探究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聂时君;胡东;刘波;

    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存在欠缺、实践教学与资源不足、实践内容陈旧滞后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高校应以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将“研赛创”协同育人模式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教学资源转化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改革旨在形成“能力导向、通专结合、纵横有道、校地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4期 v.42;No.20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从汉英对比看因果表达式“在N的V下”

    吴守仁;

    “在N的V下”既可表达方位义、条件义,也可表达因果义,但在句法转化过程中,汉英在语义成分提取和名词化方面存在差异。“在N的V下”的因果义可通过形式标记加以识别,英语对应表达可予以辅证。“在N的V下”经历了“方位>受控>完成>原因”的语义演变,完成义来自“下”的结束义和受控义,而英语介词“under”鲜少涉及时间域,不利于其发展出原因义。“下”和“under”的语义差异及汉英的时空差异导致汉英表达式存在不对称现象。

    2025年04期 v.42;No.205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