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法律

  •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条件的重要论述探析

    李帅;

    习近平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综合治理,法治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互为条件。繁荣社会主义市场是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政治基础,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是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发展社会自治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保护生态是法治建设的自然基础。法治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对法治建设的阶段需求、现实制约和成果支持。

    2023年03期 v.40;No.19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约翰·洛克的认识辩护理论初探

    赵国锋;

    约翰·洛克的认识论思想中包含了一种传统的认识辩护理论。本文对洛克的认识辩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逻辑重构。这种重构主要围绕着三个重要的问题,即:第一,知识与意见分别得到了怎样的认识辩护?第二,我们的各种知识具体是如何得到辩护的?第三,记忆在知识的辩护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重构的基础上,我们对洛克的认识辩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虽然洛克的认识辩护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所有传统认识辩护理论都普遍会有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是当代诸多认识辩护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2023年03期 v.40;No.192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红色精神的内在特质、价值意蕴及其赓续开新

    张文;伍荣伟;张晖宇;

    红色精神积蕴着鲜明、多维的内在特质,这些内在特质外在表征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政治品格、精神面貌、思维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思想标识和文化优势。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具有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永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维时代价值意蕴。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红色精神,深入探析红色精神的弘扬开新路径,需从传播渠道、思想道德建设、红色旅游等方面多元发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遵循和精神动力。

    2023年03期 v.40;No.192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论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李斌;文晓君;

    百年前先驱们缔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革命,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惧生死、直面死亡,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生死观念。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在主体交融性、延续性和实践性上具有一致性。建党先驱生死观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价值追求、精神气概和政治品格,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同时,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也具有价值共同性,都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有利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利于锻造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政党。

    2023年03期 v.40;No.19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发挥湖湘红色歌曲特色优势推进高校党史教育探析

    杨卓;

    湖湘红色歌曲是以音乐形式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写照。发挥湖湘红色歌曲特色推进高校党史教育是贯彻党史学习的新时代要求,是传承国之精神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党史内涵教育的重要举措。发挥湖湘红色歌曲所蕴藏的党史渊源、创作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等特色,探求湖湘红色歌曲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的路径,以期发挥湖湘音乐作用为高校党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3年03期 v.40;No.192 27-3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曾国藩及晚清湘军研究

  • 曾国藩治兵语录校勘研究——以蔡锷编《曾胡治兵语录》为例

    邓江祁;

    蔡锷所编《曾胡治兵语录》中摘录曾国藩治兵语录12类82条,对研究曾国藩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语录与曾国藩的原文却存在诸多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番校勘,探寻其原貌,并加以相应的处理,促使曾国藩和蔡锷的相关研究更为准确与科学。

    2023年03期 v.40;No.192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曾纪泽致李鸿裔未刊信札考释

    李文君;

    故宫博物院藏有曾纪泽致李鸿裔信札5通,均作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此前从未公开发布。这些信札包含了丰富生动的细节,对丰富完善《曾纪泽集》的内容,对研究曾纪泽奉母北上保定沿途的情形,曾国藩幕府中诸人的生活状态,曾纪泽与李鸿裔的诗文交流等,均有一定的价值。

    2023年03期 v.40;No.192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女性文化研究

  • 中国女书研究四十年回顾——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刘纯;

    女书是流传在湖南省南部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专供女性之间相互交流的文字。1982年12月,原中南民族学院青年教师宫哲兵在湘南瑶山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时,收集到三本女书。从此江永女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正式被学界同仁关注。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从发现、发掘、发展到现阶段的保护传承,女书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对女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呈现女书研究知识图谱,以期为将来的前沿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2023年03期 v.40;No.192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梅山文化研究

  • 湘中梅山竹编技艺工匠精神探略与传承路径创新

    蒋秀召;

    湘中地区孕育了古老、神秘的梅山文化。梅山竹编工匠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以朴素坚韧的品格绘成梅山文化光亮底色,将其精神体现于精致的竹编器具上,精工巧思,古老而神圣,是环境与智慧的结晶。新时期,宝贵的梅山竹编工匠精神可通过发展竹编传承人、创制旅游竹编技艺品、竹编走进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实现永续传承。

    2023年03期 v.40;No.19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经济·管理

  • 生态保护型相对贫困:概念厘定、治理意义与实践理路

    晏扩明;刘浩林;

    生态保护型相对贫困是部分地区因承担生态保护职责导致发展机会较少,同时所得补偿不足以弥补保护环境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最终形成的一种相对贫困状态,其发生地域多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治理生态保护型相对贫困是顺应国家绿色减贫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具体表现为:目标上实现脱贫向富的渐进性,内核上追求公平正义的一致性,路径上推动富裕与生态保护同步的贯通性。因此,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镜鉴典型案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深度转化、持续转化,同时建设“精准、造血、输血”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对此类贫困的深入治理。

    2023年03期 v.40;No.192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

    郑天歌;豆振江;

    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采用64家金融机构的高频数据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构建TVP-FA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和传导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显著增加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处于高位时产生的溢出程度更大,即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利率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2023年03期 v.40;No.192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文学·语言

  • 怀有人性温度的考究——评章培恒先生的《儒林外史》研究

    李东海;

    章培恒先生在古代文学、古今贯通以及文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治学自成一家,非常具有学术个性,从不人云亦云。尤其是早期的小说考证文章更能体现这一特色。试图以他的《儒林外史》系列研究为对象,从时、地、人关联互证,坚持文献考证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理解人性与人性理解等四个方面考察与梳理章先生的治学特点,尤其是他的考证研究中满怀对研究对象的人性关怀和同情,而非纯粹为了“考证而考证”,足以对当下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提供借鉴。

    2023年03期 v.40;No.192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唐鉴群体”复兴理学的活动过程探究

    代清;

    道光以后,社会危机严重,处于冷落期的理学成为挽救时弊的重要手段。士人聚集于京师,其中以唐鉴为首的理学群体砥砺问学,通过写修身日记并相互批阅,深化对理学的理解;编刊理学书籍,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扩大理学的影响力,掀起理学复兴浪潮。通过呈现“唐鉴群体”复兴理学活动的过程,揭示理学在当时被视为经世济国的思想文化利器,为同治中兴提供契机。

    2023年03期 v.40;No.192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历史中的“人间世”——评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

    王梦琪;

    王安忆长篇新作《一把刀,千个字》讲述了淮扬菜厨师陈诚一家移民前后的故事,延续了《天香》《考工记》等小说的“器物”美学,从小人物、小切口去展现大历史、大气象。小说以“一把刀”和“千个字”为中心,通过烟火人间的饮食文化,揭示根植于海外中国人生存背后的文化基因,展现人事皆“易”的命际哲学,透视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思考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的关系,呈现时代浪潮之外更为个体化、私人化的历史记忆。

    2023年03期 v.40;No.192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教育·教学

  •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专业了解度与大一学习适应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的调查数据

    谢四连;徐异;

    为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大一新生专业了解度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对湖南省5所本科院校共计1 0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专业了解度显著预测了学习适应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学习态度4个维度,但对环境因素的预测不显著;男生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环境因素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得分均显著高于乡镇学生;物理方向的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得分均显著高于历史方向的学生。据此,建议各高校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多途径、多形式地对他们宣讲学校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入学后配备学业导师,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023年03期 v.40;No.192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中小学“择校热”问题成因回溯及治理启示

    李明;沙旭;

    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之间的矛盾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热”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升学期望过高、某些教育政策的不连续性及政策执行不到位也是该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诸如“择校热”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其治理的难度;二是要确保治理政策相互配套且可持续;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要确保政策执行有效;四是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2023年03期 v.40;No.192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演进与启示

    王晶晶;欧阳纯晶;阳骁;谢超颖;

    利用CiteSpace V5.8R软件对2003—2022年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时线和时区演进分析以及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共现分析,结合UCNET6软件描绘各主要研究内容间网络关系,以探索本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及演进趋势。结果显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模式/体系、现状及问题、改革发展路径等方面;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起步、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热点有所差别,研究演进路径与国家政策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为契合。同时也发现国内持续专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机构和学者很少,机构间或学者间未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未来研究应从多维视角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引入其他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深化基本理论探索,完善相应的研究方法,并且建立合作密切的研究网络。

    2023年03期 v.40;No.192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线教学的深度学习探究

    舒阳晔;李瑞群;彭分文;

    当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线教学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但也面临着困境:如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难以营造自由平等的在线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情感缺失,临场感不足,教与学均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不完善。对此,应从统筹规划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扩大资源共享;建立在线教学辅导团队,助力师生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构建有温度的课堂氛围,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挖掘学生深度学习的潜能;加强对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督,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着力,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度,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拓宽学生认知的广度、高度与深度,引发其高阶思维体验,完成人自身的进化和升华。

    2023年03期 v.40;No.192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探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向瑞桃;党建成;彭健民;刘桃李;曾华;李丹;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课程思政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及教育的复杂性,使得课程思政在该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较难发挥实际效用。研究表明: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尚存价值引领不足、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难契合、教师观念固化与角色转变不及时、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致使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深入践行。针对以上问题,应贯彻“一主导五方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方案,创立同频共振的专业课程思政方针,明确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角色认同,构建不同主体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以抓实课程思政的显性影响,增强其隐性影响,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

    2023年03期 v.40;No.192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书评

  • 文本·文心·文论:《隋唐五代辞赋研究》的论域与方法

    唐祖敏;

    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体,刘伟生的《隋唐五代辞赋研究》即从题材、结构、话语等诸多维度对赋体文本展开论证,并对整个赋体体式的多元与多变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阐释。文学是心物交融的结果,文心关联着作者,该著善于探究赋家身份意识与创作心理,及其与赋作情志间的关联。隋唐五代赋学专论不甚发达,但该著善于发现与解读刘知几《史通》、李峤《楚望赋》及序等史书史论、赋序赋作中的赋论。该著能借古今中外各种批评方法,对赋作题材、赋体特性、赋家身份、赋论价值等作深入的研究,开拓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2023年03期 v.40;No.192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